开元十九年那会儿,唐玄宗李隆基想了个法子,要给以前那些立下大功的将领们好好表彰一下,于是他就筹划了个祭祀活动。那这个祭祀主要是祭谁呢?
主拜的是姜尚姜子牙,他是帮周武王打下周朝江山的大功臣。副拜的呢,是张良,他是帮刘邦建立汉朝的得力助手。再后来,唐肃宗给姜子牙封了个武成王的称号,还把原本供着姜子牙的太公尚父庙,改成了武成王庙。
武成王庙大家通常简称为“武庙”,庙里头的正中间供奉的是姜子牙。而在他两旁,则坐着从周朝到唐朝的十位立下大功的臣子。这十位大英雄,大伙儿习惯叫他们“武庙十杰”。
到现在这个时候,武庙里摆着的那十位大佬居然被人质疑了,他们到底值不值得在这儿占个位置?这些人到底都做了些啥大事,能让他们留下名字?
【为何建立武庙?】
武庙的修建挺不容易的,别看是皇帝下令建的,但过程也是一波三折。得从唐玄宗刚即位那会儿讲起。
唐玄宗李隆基,年轻的时候,确实挺英明的,他亲手解决掉了自己的姑姑,给大唐带来了又一个繁荣时期。可到了中年,他就像变了个人,学着老祖宗李渊那一套,整天就呆在后宫里享乐。
他霸占了儿子看中的杨玉环后,情况就越来越糟了。那时候,他完全不理会国家大事,整天啥事也不干,就知道在后宫里找乐子,享受快活日子。
某天,他突然有了个新主意,以前为了让文官们对朝廷死心塌地,就建了个文庙,没想到效果特别好。那些文官们,为了能挤进文庙里头,个个都使足了劲儿干活,而且忠诚度也大大提高。
唐玄宗琢磨着,打算给那些武将们也整一座庙宇,好让他们一直忠心耿耿。文庙里头拜的是孔子,那武庙里头该摆上哪位大神的牌位呢?
琢磨了好一阵子,唐玄宗最后拍板,要供奉那位曾助周武王夺取天下的姜太公姜子牙。而在姜子牙身旁作陪的,则是为刘邦打下江山的谋士张良。
张良为啥能给姜子牙打下手呢?主要还是因为他算是姜子牙手下最厉害的弟子之一了。
以前,张良顺利通过了黄石公的测试,黄石公于是把《太公兵法》这本书传给了张良。张良就是依靠这本书里的兵法策略,协助刘邦打下了江山。
有人讲,张良之所以能把《太公兵法》学得透透的,是因为他得到了姜子牙的真传。
唐玄宗下令在长安附近盖了一座特别壮观的太公尚父庙,庙里专门摆着姜子牙和张良的神像供人祭拜。
唐玄宗还下了道命令,让全国各个地方都得建起太公尚父庙。每次军队里要搞啥大活动,都得先去太公尚父庙拜拜,祈求保佑。
但这时候的唐玄宗,还没察觉到朝廷里头的乱子,心里头还琢磨着怎么让军队更强大呢。
唐玄宗当初挑中姜子牙来供奉时,没摆对自己的位置。他误以为自己是姜子牙辅佐的那个“周王”,却没想到,自己荒淫无度的行为,其实已经变成了“纣王”那样的人。
后来,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造反,自封为了“周王”。这下子,唐玄宗没办法,只能匆忙离开长安城。
不过这次叛乱还好没费多大劲就摆平了,唐玄宗的手下,像郭子仪这些大将,很快就打垮了安禄山的部队。但话说回来,唐玄宗重回长安后,他哪还有脸再坐回那皇位上啊?
后来,他选择退到幕后不再管事,把皇帝的位置让给了儿子李亨,李亨就成了新的皇帝,大家称他为唐肃宗。
唐肃宗坐上了皇位,那时候安史之乱都差不多要收尾了。各地的将军们纷纷来报他们打胜仗的事儿。唐肃宗给这些立功的人发了奖赏,但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,挺不踏实。
他怕自己做得不周到,万一哪位将军觉得赏赐不公,会导致像“安史之乱”那样的事再次发生。为了让将士们心里安稳,唐肃宗又一次热热闹闹地祭拜了太公尚父庙,希望以此来笼络人心。
这次,唐肃宗搞得比唐玄宗那会儿还要隆重,他学着孔子的“文宣王庙”,把姜子牙给封成了武成王,太公尚父庙也跟着改成了“武成王庙”,咱们平时说的“武庙”就是这么来的。
这次武庙里头人更多了,不光有姜子牙,还有回来的张良,再加上九个立下大功的家伙,和张良一起凑成了“武庙十哲”。
“武庙十哲”分布在姜子牙两旁,左边站的是这五位:白起、韩信、诸葛亮、李靖还有李勣;而右边呢,则是张良、田穰苴、孙武、吴起和乐毅这五位大将。
这十位英雄好汉,都是由那时候的朝廷重臣们精挑细选出来的,经过一番商议,才决定把他们请进武庙供奉。由此可以看出,在那个时代,他们的丰功伟绩是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可的。
【高祖身边文武将】
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,建立起自己的王朝,关键在于他得到了萧何、张良和韩信的鼎力相助。张良是个出谋划策的高手,能在老远的地方就把事儿给安排得明明白白。韩信呢,则是战场上的一把利剑,带兵打仗无人能敌。
多亏了他们俩的出手相助,项羽才最终落得兵败自杀的下场。
彭城大战过后,刘邦差点丢了性命,还好张良在下邑出了条妙计,这才让走投无路的刘邦看到了转机。
多亏了下邑的那条妙计,刘邦集团才得以扭转乾坤,就连最后垓下那场大战,也还能感受到那条妙计带来的余威。当时为了围困项羽,请来的三支援军,正是在实施那条妙计时拉拢过来的帮手。
韩信在跟着刘邦的时候,多次建功立业,对刘邦那叫一个死心塌地。
韩信心里有大抱负,但在项羽那里一直没得到重用。后来他到了刘邦这边,刚开始也没被瞧上,不过好在有个萧何挺看重他。
萧何把那个人引荐给了刘邦,刘邦二话不说,直接提拔他做了大将军。
韩信心怀感激,想要回报刘邦对他的赏识与重用,所以他拼尽全力协助刘邦攻打城池,扩张地盘。他四处征战,为刘邦打下了大片江山,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后来项羽感觉自己已经斗不过刘邦了,他火急火燎地派手下人去找韩信,想跟他和好,还想让韩信背叛刘邦。但韩信想都没想就拒绝了,还笑话项羽:“以前在你那儿,我只能混个小兵当当,刘邦却直接让我当了大将军,我干嘛要反过来帮你呢?”
韩信帮刘邦打了好多胜仗,立了大功,但最后却没得到啥好果子吃。
韩信是那时候顶尖的军事奇才,大伙儿都叫他“战神”,跟“军事大佬”孙武等人一样有名,他还写了本军事方面的书,叫《韩信兵法》。张良和韩信都是帮高祖打天下的得力助手,他们俩能被供奉进武庙,那真的是实至名归。
【春秋战国五名人】
武庙十哲里头,有五位大咖都是春秋战国那时候的人。说起来,春秋中期有位孙武,春秋快结束时出现了田穰苴,到了战国刚开始那会儿,吴起就冒头了。再往后,战国快结束时,乐毅和白起这两位也上榜了。
这五个人啊,全都是历史上的大牛人,各自都有着了不起的成就。
孙武助力吴王打败越国,让吴国在春秋时期称霸。他写的《孙子兵法》在好多年里都被大家看作是非常神秘的兵书,孙武也因此被尊称为军事上的“圣人”。
田穰苴助力齐国打退了晋国和燕国的联手进攻,而且他还留下了一部兵法著作——《司马穰苴兵法》,被后人广泛传阅。
战国时期,吴起一开始在鲁国工作,他帮忙鲁国打赢了齐国。但在鲁国,吴起没被看重,后来他转到了魏国,受到了魏武侯的重用。
吴起那可是个军事奇才,多次出手帮魏国把秦国打得节节败退,成了秦国那会儿的头号头疼对象。可没想到的是,后来魏武侯开始对吴起起了疑心,硬是把吴起给挤兑到了楚国那边去。
吴起到了楚国后,又开始大展身手,给楚国来了场轰轰烈烈的变革。这么一搞,楚国立马就崛起了,成了那时候最牛的国家,把以前的老东家魏国都给打怕了,躲在家里不敢出门。
吴起因推行改革,触怒了楚国的达官显贵,结果丢了性命。不过,他留下的一部著作《吴子》,让他在历史上能够与“兵圣”孙武相提并论。
乐毅出身挺不凡,他是魏国一位老上将的后代。可随着时间推移,魏国越来越不行,就连乐毅的老家,也被赵国给占领了。
乐毅不乐意留在赵国,所以他就到处漂泊,后来燕王知道了,就把他请到了燕国去。
以前齐国势力强大那会儿,燕国可真是被齐国压得喘不过气来。为了翻身,燕国就搞了个大手笔,搭了个千金台,到处找那些有本事的人。乐毅呢,就是他们找到的高手之一。
乐毅给燕国支了不少招,他通过联合各方势力,拉拢了不少盟友,一起组建了一支能够和齐军对抗的大军。
乐毅统领联军,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,成功帮燕国出了口恶气。不仅如此,他们还顺势占领了齐国大片的地盘,差点儿就把齐国给整没了。
后来,燕国自个儿家里出了乱子,结果之前打下来的地盘全没了。
最后一个要提的就是白起,这家伙在秦国做了几十年的大将军,那可是真厉害,帮秦国攻下了数不清的地盘,给后来秦始皇横扫六国铺平了道路。
白起这人,不光战场上是把好手,他还写了《阵图》啊、《神妙行军法》这些挺有名的军事书籍。到后来,道教的人居然把白起捧成了神仙。
【诸葛武侯与两个挂件】
下面要说的这三位,争议可不小。诸葛亮能进武庙,这事儿倒也没啥大惊小怪的,但肯定有人会跳出来说,那是因为《三国演义》把诸葛亮给捧高了,他才显得那么神。
要说唐朝的唐肃宗是怎么瞅见明朝的《三国演义》这本书的,难道他是穿越了不成?
说说李靖和李勣吧,他们俩的打仗成绩,说实话,没有那些老一辈的英雄们来得耀眼。感觉就像是,他们俩把进武庙的标准给稍微往下拉了点。
要是他俩有资格进武庙,那像霍去病、关羽这样的猛将肯定也能进,还有一大堆立下大功的武将同样有资格。
唐肃宗那时候决定把李靖和李勣也加入武庙,心里肯定是有一番盘算的。
说白了,建武庙就是为了让武将们能踏踏实实为大唐卖命。只要大家向本朝的李靖和李勣两位大将军看齐,就有机会进武庙,被后人尊敬。我猜唐肃宗心里就是这么盘算的。
然而时间一晃而过,唐肃宗的真实意图很快就浮出水面,遭到了后人的非议。
颜真卿为了让那些武将心里踏实,就跟唐德宗皇帝提议,说咱能不能把武庙里的武将数目加到六十四位。
这次,关羽和霍去病都被收录了进去,同时还加进了其他一些武将,这样一来,武庙才算是真正树立起了威信。